“盐”义字源流

发布时间: 2023-12-07  /   浏览次数: 535
王华宝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说,盐与粮食、水、空气和阳光等一样,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盐”有百味之祖、食肴之将的说法,除了供人类食用外,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兹从“盐”之起源与种类、《说文》中的“盐部”“鹵部”字、甲骨文及其他文献中与“盐”义相关的字等三个方面,一观“盐”义字的前世今生。

“盐”的起源与种类

中国农业起源甚早,距今约8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华大地已有多处发现了农作物的遗存,如甘肃秦安大地湾的老官台文化一期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湖北宜都红花套的大溪文化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盐的起源同样很早,只是盐遇水即溶,积年水气也能使其解化消失,所以考古方面不可能从人类遗址中发现盐的遗存。20世纪5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之中有煎盐器具,则证明了仰韶时期(前5000~前3000)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路史·后纪》卷四注引《世本》:“夙沙氏煮海为盐,炎帝之诸侯。”宿沙氏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活动于寿光弥河以西滨海地带的一个古老部族,其首领也曾是黄帝重臣,结合《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古代第一本字书《说文解字·盐部》“盐”字下“古者夙沙初作鬻海盐”、古代蒙学著作《千字文》“夙沙煮海”等记载,大体可以肯定夙沙氏为“盐宗”之说不虚。曾仰丰《中国盐政史》也有写到:“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对此做了进一步确认。

一般认为,最先被发现的是海盐,五帝时代发现了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了井盐。由盐的种类来分,除海盐、池盐、井盐外,还有崖盐(也称戎盐或岩盐)、硷盐、烤盐(也称竹盐)等。海盐取海卤煎炼,井盐取井卤煎炼,硷盐为刮取硷土煎炼,池盐出自池卤风干,崖盐则生于土崖之间。

关于井盐的生产,《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这是有关中国古代开凿盐井的较早记载。《蜀王本纪》:“宣帝地节(前69~前66)中始穿盐井数十所。”表明汉代已有大量盐井。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的黄帝,播百谷草木,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关于井的发明,前人也归功于他,如《初学记》卷七引《世本》称:“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易·井卦》释文也引《周书》云:“黄帝穿井。”尽管凿井与井盐不可混为一谈,然而两者并非毫无关联。

汉代起已大量利用盐池取盐。如汉王廙《洛都赋》中描写到:“东有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成之自然。”刘桢《鲁都赋》:“又有盐池漭沆,煎炙阳春,焦暴喷沫,疏盐自殷,挹之不损,取之不勤。”

关于食用盐的最早记载时间,有关研究认为可以溯推至夏代以前。《尚书·说命》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要做好羹汤,须以咸、酸调味)的记载。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咸而不减”的论述和记载。盐还可用于医治疾病,《周礼·天官·冢宰》有“以咸养脉”的记载。三代已设“贡”盐的制度、掌盐政之官、立用盐之制。

《说文》中的“盐部”“鹵部”字

“盐”之名较早见于《尚书》,而实际表达其义的文字当产生于更早时期。由于盐的产地、制作、颜色、用途等的不同,表达“盐”义的文字与词汇也各有差异。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其中第十二篇上《盐部》列有盐、盬、鹼三个字,《鹵部》列有鹵、IMG_256、鹹三个字。因其为“盐”之基本文献,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字形及许慎的解说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其中有大量古代资料,足资参证,故转录如下,略加解释(因涉及字形解释等,引文均保留繁体):

鹽(简化字为盐):“鹹也。从鹵監聲。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凡鹽之屬皆从鹽。”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详细的阐释:“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十字各本作‘鹹也’二字,今正。鹽之味鹹,鹽不訓為鹹。《玄應書》三引《說文》‘天生曰鹵,人生曰鹽’,當在此處。上冠以‘鹵也’二字。則渾言、析言者備矣。《周禮》:‘鹽人,掌鹽之政令。’有出鹽直用不湅治者,有湅治者。從鹵,監聲。余廉切。古音在八部。古者夙沙初作䰞海鹽。夙,大徐作宿,古宿、夙通用。《左傳》有夙沙衛。《呂覽》注曰:‘夙沙,大庭氏之末世。’《困學紀聞》引魯連子曰:‘古善漁者,宿沙瞿子。’又曰:‘宿沙瞿子善煮鹽。’許所說蓋出《世本·作篇》,所謂‘人生曰鹽’也。凡鹽之屬皆從鹽。”徐灏《笺》:“天生谓不湅治者,如今盐田所晒生盐。人生谓湅治者,如今扬灶所煎熟盐是也。”其本义是在器皿中煮卤,盐就是卤,自然形成的称为“卤”,经过人力加工的称为“盐”。

甲骨文、金文中不见“盐”字,其字后起,而其义则存于“鹵”。殷商甲骨文、金文中已有“鹵”字,英国人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对“卤”字有一种解释,认为那是一种自然蒸发咸水的盐池的“鸟瞰图”,即“卤”字为引卤至盐池的象形素描。鹽的异体字有8个,小篆为IMG_256

1.盬:“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从鹽省,古聲。”《说文解字注》解释为:“河東鹽池也。《地理志》:‘河東郡安邑,鹽池在西南。’《郡國志》亦云:‘安邑,有鹽池。’《左氏傳》曰:‘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服虔注云:‘盬,鹽池也。土俗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秏竭,土自成鹽,卽所謂鹹鹺也。而味苦,號曰盬田。杜注《左氏》、郭注《穆天子傳》皆曰:‘盬者、鹽池。’然則鹽池,古者謂之盬,亦曰盬田。《周禮》因以爲鹽不湅治之偁。又引申之,《詩》以爲不堅固之偁。《周禮》苦良,苦讀爲盬,謂物之不佳者也。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左傳》正義、《後漢書》注所引同。惟《水經注·涑水篇》引作‘長五十一里,廣六里,週一百一十四里’爲異。《魏都賦》注:‘猗氏南鹽池,東西六十四里。南北七十里。’《郡國志》注引楊佺期《洛陽記》:‘河東鹽池,長七十里,廣七里。’《水經注》曰:‘今池水東西七十里。南北七十里。’參差乖異。蓋隨代有變。從鹽省,古聲。公戶切,五部。”段氏提出《周礼》“苦良”之“苦”读爲“盬”,音义同。盬有两个异体字

2.鹼:“鹵也。从鹽省,僉聲。”《说文解字注》:“鹵也。《廣韵》千廉切,水和鹽也。从鹽省,此篆明明从鹵,不知何以云从鹽省。僉聲。魚欠切。七部。”也有鹼、硷、堿等多个异体字。

3.鹵:“西方鹹地也。从西省,象鹽形。安定有鹵縣。東方謂之,西方謂之鹵。凡鹵之屬皆从鹵。”《说文解字注》:“西方鹹地也。从?省,省字衍。此承上文?部从?之籒文也。謂卤也。囗象鹽形。大徐本無囗。小徐譌作?。凡旣从某而又象其形,謂之合體之象形,多不成字,其成字者則會意也。轉寫者以其不成字而刪之,致文理不可讀,皆當依此補之。合體象形,有半成字、不成字者。如鹵从卤,而又以囗象之是也。有㒳不成字者。如?以弓象鳥,以?象巢是也。鹵,郎古切,五部。安定有鹵縣。《地理志》:“安定郡鹵縣。”東方謂之㡿,西方謂之鹵。《禹貢》:‘靑州,海濱廣厈。’謂東方也。安定有鹵縣,謂西方也。大史公曰:“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然對文則分析,?文則不拘。鹹地僅產鹽,引申之,《春秋經》大原亦曰大鹵。《釋名》:‘地不生物曰鹵。’凡鹵之屬皆从鹵。”此均释鹵字为斥卤一义。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卷五“免盘”解“卤”为“指河东安邑之盐”。安邑在解州旁,说安邑之盐等于说解州之盐。关于“从西省”之“西”,一代传奇大师张良皋教授从古文字学角度作了富有想象的推测,甲骨文中的“西”字来源于巴人煮盐用的圜底罐。考古学家冯时从甲骨文的用例分析后认为,许慎以“鹵”从“西”省之说并不确切,其实“西、鹵”二字本取形相同,虽然更多的时候“西”字只表现为“鹵”字的简化形体,但有时却可以相互通用。“西”字的字形从对鸟巢的象形转变为对盐的象形。“鹵”象征盐的结晶之形。

4.IMG_256:“鹹也。从鹵,差省聲。河內謂之?,沛人言若虘。”《说文解字注》:“IMG_256IMG_257也。IMG_258字各本缺,淺人謂複字而刪之也,今補。《曲禮》:‘凡祭宗廟之禮,鹽曰鹹鹺。’鄭注:‘大鹹曰鹺。今河東云。’按,鹹IMG_259古語,不容刪字。从鹵,IMG_260省聲。昨河切,十七部。河內謂之IMG_261,鄭言‘河東’,皆魏地。沛人言若虘。五字當作‘讀若IMG_262人言䣜’六字。IMG_263郡酇縣,字本作䣜,其土音讀在何切,IMG_264之讀如此也。䣜見邑部。”小篆为IMG_256,即今之鹺字。

5.鹹:“銜也。北方味也。从鹵咸聲。”《说文解字注》:“銜也。以㬪韵爲訓。北方味也。酸、苦、辛、甘,下不著某方之味,此著之者,錯見也。从鹵,咸聲。胡毚切。古音在七部。”金文作IMG_265,篆文作IMG_270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现代汉语词典》中表示“像盐的味道”的字“咸”,被当作了“鹹”的简化字。今通行字“咸”,原本有其字,甲骨文作IMG_256,金文作IMG_261,篆文作IMG_262,表示全民皆兵。古人称军队守城为“或”,称全民皆兵为“咸”。《说文解字》卷二《口部》:“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戌,悉也。”《说文解字注》作:“皆也,悉也。咸,皆也。見《釋詁》。从口,从戌。會意。胡監切,古音在七部。戌,悉也。此从戌之故。戌爲悉者,同音假借之理。”(102页)“咸”与“鹹”本为两个不同的字,因文字改革,如今构成了简繁体关系。《书·君袆》:“咸刘厥敌。”《逸周书·世俘篇》及《汉书·律历志》中都有“咸刘商纣王”之语,“咸”“刘”都是“杀”的意思。清朝王引之认为“咸”在上古时代为“杀绝”义。正是“咸”的“斩尽杀绝”之义,引申出了“全部”“都”的新意,也才有了《说文解字》中的“咸,皆也,悉也”之说。这也是当前《现代汉语词典》“咸”的第一义项。

甲骨文及其他文献中与“盐”义相关的字

在冯时《古文字所见之商周盐政》、任乃强《说盐》等文中,还提出不少与盐义相关的文字。

覃:冯时认为,商周金文有“覃”字,即是用来象征煮盐之形。该字分为两部分,上从“西”,下象征煮盐之器。《说文·㫗部》:“覃,长味也。从㫗(厚),鹹省声。”“覃”本从“鹵”而读“鹹”声,其本义即为味长。故“覃”训为长味,正是依据盐而得其义,并且字形又象以器煮盐,所以“覃”应该就是“盐”的本字。

斥与桀:《说文》有“東方謂之,西方謂之鹵”之说,此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土白坟,海滨广斥。”郑玄注:“斥,谓地鹹鹵。”《史记•夏本纪》作“海滨广潟,厥田斥卤”。潟,鹹卤地。而由《管子·地员》:“凫土之次曰五桀。五桀之状,甚咸以苦,其物为下。”引申出斥、桀音近通用,与泽、宅、舄、潟、禺、湡等通用。

泲:《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泲水为盐。”清末于鬯《香草续校书》云:“泲盖谓盐之质。盐者,已煮之泲。泲者,未煮之盐。海水之可以煮为盐者,正以其水中有此泲耳,故曰‘煮泲水为盐’。”

夢:冯时又从武丁卜辞,献盐以祭妣庚之辞“鹵、夢”对文,且同冠虚词“惠”,推导出卜辞之“鹵”当为苦盐,而“夢”则似指散盐。散盐又称“末盐”。卜辞之“蔑”正即末盐之称

任乃强认为,“宓”字是伏羲氏的本字,是盐入私人持有之义。“临”字,是古代食盐的代称:“由临发展演变为监。由监衍变为盬。由盬再变为盐。秦汉以后中原人直用盐字至今。”“监”字缘“临”字产生,盐字通行后,人们便把监字只作为鉴字解释,失去了盐的含义。

“盐”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较早用于《尚书》;“盐”义字《说文》有六字,加上简化而“兼并”来的“咸”字,以及冯时、任乃强总结发现的后世造出的盐的同义字,总数近20个,加上各字的异体字,“盐”义字形就有数十个之多。任先生说:“要皆录存各地语言所造字,不可尽考。由这些地区语言的分歧变化,来看各地古今语言的历史变化,则食盐字音义之变动不居,可以不待繁琐考证了。”